用青春书写“班级日记” ——计算机系学生的全过程“成长陪伴”
本网保定讯:在计算机系,有这样一个特别的“青春角落”———微信公众号“计忆如诗”中的《班风推送》专栏。这里,是2021至2024级学子们用“班级日记”编织的青春故事集,每一笔每一划,都鲜活地跳动着成长的脉搏。
四年前,计算机系的老师们决定放手,把成长的画笔交给学生。辅导员化身“幕后策划者”,学生则成为了创作主力,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描绘属于自己的青春画卷。这种“放权”,就像给了一群怀揣梦想的少年们一把钥匙,打开了创造力的宝库。学生们在记录中开始审视自己的成长,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点滴,都化作了成长的养分,悄然转化成他们内心的驱动力。

班级活动,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长仪式”。每一次的班级活动,都像是在青春的长河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无穷涟漪,通过班级日记的镜头语言,化作集体记忆的“秘密宝藏”。那些曾经沉默寡言的同学,在团建中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他们那些可能会被湮没的闪光点被一一记录下来,成为了班级共同的荣耀。以2021级为例,持续参与日记创作的班级在校级优秀班集体评选中获奖率大幅提升,一下子就高出了16个百分点。这背后,是“共情共鸣”对集体认同的塑造力量,是班级日记让每一个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成长的轨迹,在班级日记中变得清晰可见。这里独创了“时间轴+重要节点”的双轨记录法,按照“课堂-操场-寝室-社会实践”分类的场景标签,像是给每个人的青春绘制了一张弥足珍贵的“藏宝图”。计算机系的老师们则像是这些青春地图的“解密者”,他们运用文本情感分析的方式,从日记内容中提取育人信息,将感性叙事转化为精准的育人数据,实现成长痛点的动态预警与帮扶。

而《班风推送》所构建的跨维度陪伴网络,更是打破了传统育人边界,构建起五方联动的支持生态。班主任的个性化关怀,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可以被“看见”的温暖;辅导员的协调引导,助力班级目标的达成;院系的政策支持,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家长的互动参与,让教育的场景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在这个五方联动的支持生态中,学生们从被动的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的建设者,班级成了滋养生命的沃土,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是一座“孤岛”。

如今,《班风推送》专栏已发布9期,共有125个班级投稿,衍生出51个特色活动。这些持续更新的班级日记,既是数字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探索,更是对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计算机系党委副书记龚信华所言:“当每个班级的‘小叙事’都能被看见、被回应、被赋能,立德树人就真正落到了人才培养的‘神经末梢’。”
这些由学生自主记录、师生共创的图文故事,不仅是青春记忆的数字化留存,更成为育人模式转型、集体凝聚力培育、成长轨迹可视化和跨维度支持网络建设的实践样本。在这里,青春的故事由学生自己执笔,成长的年轮由师生共同镌刻,而教育的温度,正藏在每一篇日记的标点与光影之间。
初审:唐烨
审核:吴迪 龚信华
责任编辑:张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