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系开展主题学术沙龙活动
本网保定讯:为强化学术研究能力,推动外语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英语系联合华北电力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语言服务研究中心于5月27日在教十一D106开展“和谐话语分析”和“学习策略”等主题学术沙龙活动(总第90-93期)。英语系行政负责人、全体硕导、青年骨干教师及2024级全体学术型研究生到场聆听。
继“一带一路”能源话语”“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外语学科中国特色”“外语与国际传播”“百年电力精神”“语言数据分析与外语研究量化方法”等系列主题学术沙龙之后,本学期英语系学术沙龙持续聚焦“学术理论研究与共享”。英语系硕士团队邱馨慧、周元章、刘园、胡璇等四位同学,围绕“学习策略”“和谐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扩展的概念隐喻”展开汇报,系统阐释各主题的核心理论及学术价值。
邱馨慧以“基于学习策略理论的翻译过程探索”为主题展开汇报。她基于二语习得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策略理论,系统解析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认知策略(如复述、推论等信息加工技巧)、社会/情感策略(如合作学习、自我激励)。依托O’Malley和Chamot的学习策略理论框架,突破传统翻译技法的静态视角,聚焦翻译过程中的动态认知策略。通过解析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在翻译中的协同作用,结合实证案例呈现策略如何驱动翻译决策,构建起策略化翻译的操作模型。分享揭示了学习策略对翻译过程的调控机制,同时提出“策略分层训练”的教学建议,为提升译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翻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彰显外语学术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创新价值。
周元章在分享中系统阐述了和谐话语分析理论。他从该理论的萌生语境、理论基础以及拓展范畴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该理论由黄国文教授首倡,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石,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儒道哲学的深邃智慧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相融合,进而搭建起一个以 “以人为本” 为根本假定,秉持 “良知、亲近、制约” 三大原则的分析架构。该理论在话语实践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借助和谐话语分析,可以推动话语实践中的伦理引导与社会关系优化,分析涵盖词汇、语法、修辞等层面的话语实践,充分展现该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
刘园以“生态话语分析:缘起、分析框架与应用”为题展开汇报。其基于生态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解析该理论的起源、框架与应用。生态话语分析缘起于20世纪下半叶生态环境危机下诞生的生态语言学,其研究分为关注语言与环境互动的“豪根模式”和侧重语言对生态影响的“韩礼德模式”。理论以“生态哲学观”为指导,分为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三类。中国学者提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准则并细化为数量性、质量性等四项原则。其分析框架结合韩礼德及物性系统,通过解析过程类型、参与者角色等揭示话语生态取向。目前该理论已在新闻、政策、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胡璇聚焦扩展的概念隐喻理论(ECMT),梳理其从传统隐喻理论到Kövecses的扩展动态发展,强调ECMT突破传统单向映射与去语境化局限,构建系统性、动态性、多模态融合的理论框架。核心创新包括系统性映射(通过多层级子隐喻网络构建复杂认知框架)、语境细化(整合情境、语篇、认知与身体语境,动态解释隐喻多义性)及跨域融合。相较传统理论,ECMT更关注隐喻在文化、历史与实时互动中的生成机制。应用层面,胡璇结合新闻语篇、翻译策略及文学意向性等案例,揭示其跨领域解释力。扩展的概念隐喻也呈现出“跨学科深化”和“方法论创新”的趋势。
在交流讨论环节,师生们以高度的学术热情展开互动,围绕四个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操作要点、应用场景、理论间的交叉融合可能性、研究与实践结合中易遇到的问题等展开深度研讨。与会者各抒己见,既有对理论适用性的批判性思考,也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本次学术沙龙切实立足于英语系师生科研实际需求,为师生带来前沿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研究案例。活动有效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深度激发学术创新灵感,为后续科研工作的突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崭新活力。
初审:贾俊红
复审:储艳
审核:高霄
责任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