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坚持以实践为导向 培养能源电力行业特色卓越法治人才
《能源法》作为能源领域基础性、统领性法律,其全面贯彻实施开启了能源法治的新时代,同时激发能源法治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华北电力大学法学专业推进教育教育改革,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开展能源电力行业特色法治人才培养,其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更好契合和服务国家法治建设和能源安全治理,不断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适应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卓越法治人才。
以实践为导向:立足“新文科”打造具有华电特色的法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科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作为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院校,华北电力大学法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入主流”更要“强特色”,探索提出“主流中有特色方向”和“建设特色法学”两条发展路径。“入主流”方面,紧跟我国司法改革实践,长期致力于“诉讼法与司法制度”的学术研究和精品教学,该特色方向已在省域处于领军地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强特色”方面,近年来致力于社会治理法治、能源安全法治等,着力打造与华电能源电力优势学科相融合的特色法学,深度参与学校“能源电力安全学”交叉学科建设,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之路上彰显法学新作为。
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系统性,新时代法学专业发展亦是如此。《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引。立足教育教学实践,最关键的是如何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落到实处,而起着支撑作用的是持之以恒的育人理念。只有“以实践为导向”,在实践中验证印证理论知识、提升法律应用能力、培育仁心大爱、实现价值塑造,才是解决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教书轻育人”“重专业轻德育”的有效途径。为此,需要着力以课程为依托,与法院、检察院以及能源电力企业等实务部门深度合作,采取有组织的集中式实习方式,促进实践教学的实质化开展,实现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华北电力大学法学专业从最早的学生自发实习1.0版、“分散、多点”的集中实习2.0版到“集中式+实质化”的实践教学3.0版迭代升级,这种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不仅让法学专业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在较短的成长周期内崭露头角、独当一面,而且形成了华北电力大学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和独特风格。梁平负责的《司法实务见习》课程相继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法学专业的“专业实习”与文科专业共享的“认知实习”等不同实践类型,同时注重适应新质生产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对法治人才的新要求,目前正在向4.0版迈进。
在国家推进“新文科”的背景下,华电法学把实践教学提升到新的高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实践中培养卓越法治人才,法学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放眼未来,“主流”与“特色”的关系,仍是包括法学在内各个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确立了“立足主流、行业特色、能源领军、国内一流”新的发展定位。2025年7月,学院院长带队赴国网内蒙古特高压公司实地实践并达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意向,正是华电人文学院深化以实践为导向、厚植能源报国志向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深化。
“理论—感知—内化”:原创性构建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的“三进阶”模式
面对法学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教书轻育人”“重专业轻德育”等问题,需要从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出发,立足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围绕“知识—价值—能力—行为”的四层级目标进行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其中,以课堂为主阵地的“知识教学”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传授,而学生的知识应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行为转化等必须而且只有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才能”。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并非仅仅是以实践应用为导向,而是承载着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新时代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多重功能。基于此种深度思考和认识,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梁平在法学教育教学中坚持“德法相融”理念,原创性提出并不断深化“理论—感知—内化”的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三进阶”体系和机制,构建了具有鲜明标识性和可复制性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显著特色在于实质性、常态化开展实践教学,涵盖模拟法庭、虚拟仿真、法治情景剧、专业实习、认知实习、社会调查、社区志愿劳动、企业实践、学科竞赛调研以及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治志愿服务等不同模块,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阶”对应的是“知识”层级,具体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专业读书会配合课堂教学,以高水平学术报告拓展视野,以专业读报跟进法治前沿动态,以科研创新反哺教学,不断强化理论知识。在培养能源电力法治人才方面,华电法学本科专业按照“1+10+X”的课程体系,开设了“能源法”“电力法”“环境资源法”“百年电力史”等特色课程,鼓励学生选修能源电力相关通识性课程,并以“华电人文创新论坛”等学术品牌为载体,举办能源安全、能源法治主题报告,让学生所学法学知识更好地与能源电力行业需求相结合,以此夯实国家能源与治理的法学知识基础。
“感知阶”是在实践场景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参与,以“自我”的视角,激发内在感受,进一步验证印证理论知识,提升自我认知。从“知”向“行”的跨越,不仅是学生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实践场景中才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认知完全源于自身感受,包括课堂所传授理论知识的“再认识”,在实践中实现知识情景的具象化。华电法学的实践教学,从最初1.0版升级到3.0版,目前与相关能源主管部门、能源电力大型企业等加强合作,洽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拓展能源法治实践的育人场景。
“内化阶”聚焦服务社会,通过法治志愿服务增强学生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法治担当,内化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法治素养。指导学生立足实践开展志愿服务和调研,在全国“能源杯”高校法学研究生暑期调研、能源经济创意大赛以及2025年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等获奖多项。在以《能源法》为依据修订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之际,能源法治的社会服务活动更是一座“富矿”,为华电法学以实践导向内化学生法治素养拓展新空间。
打造实践教学模块: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有力抓手
以“理论—感知—内化”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三进阶”模式为统领,华北电力大学法学专业精心打造实践教学模块,形成了与“知识—价值—能力—行为”四层级目标相匹配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阶”主要由课堂教学、专业读书会、学术报告等模块组成,学生并非被动地获取知识,而是在知识学习中不停地思考,不断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力。同学们系统研读了能源安全法治相关图书文献和法律法规之后,聆听“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等主题学术报告,不仅更加清晰了能源供应安全、能源生产安全、能源设施安全的具体范畴,而且拓展了以此为方向的研究视野。这华电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感知阶”和“内化阶”都属于与“知识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前者包括专业实习、认知实习、模拟法庭等,后者包括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以及学科竞赛、学位论文、课题调研等模块。梁平倡导和支持学生投身实践培育仁心大爱、提升专业能力、锤炼法治担当,持续12年带领和指导学生开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志愿服务,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此外荣获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团队、财政部中央彩票专项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实施单位等。同时立足能源电力行业特色,组织学生前往能源电力企业开展实习实践,以能源法治为方向,从实践中挖掘毕业论文、学年论文选题,邀请能源电力法务专家开展实务指导实训,指导本科生获得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挑战杯”等国家级、省部奖项。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能源电力特色的“双一流”高校,华电法学教师受邀参加《能源法》《电力法》《原子能法》等相关立法,以科研反哺教学,以实践为导向继续深化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三进阶”模式,打造能源电力行业特色法治人才培养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