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光明日报】华北电力大学:在社会实践中解锁青春密码

这个暑期,华北电力大学2600余师生跨越30余个省,围绕红色传承、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同上行走的大思政课,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服务时代发展,在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青年学子走进革命老区,追寻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代代相传。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炬薪光”红色励行实践团赴甘肃省开展“时代新人强国行”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感受“抗日救亡”“西北联络”时期革命先烈“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在武威古浪县聆听小英雄雨来、王二小放牛的故事,赴八步沙林场与六老汉纪念馆对话第三代治沙人郭玺。

青年学子发挥专业优势,扎根科技一线,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为祖国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度电”支教团深入云南省开远市灵泉中心校的白打、份玉、老邓耳、洒红口等4个深山教学点支教,将学科优势与山区需求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科普教育、文化传承、艺体美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的五维课程体系的核电科普课。用“火电与核电”的环保对比引发思考,搭配“毛细现象观察”“静电吸纸”等趣味物理实验,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可触可感;书法课与蜡染体验延续文化根脉,音乐教唱与团体游戏滋养身心,心理素拓与安全课堂则为成长筑牢屏障。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瀚海蕴能 智电兴邦”实践团走进能源一线,调研火电、核电、风电等多家重点企业,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新时代能源产业的发展脉动,在调研与研学中体悟“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通过访谈一线工作人员,了解了火电企业在环保政策与市场化改革中的转型之路,认识到其在保供稳价、顶峰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在风电及装备制造企业,他们感受到绿色能源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理解了海上风电和新能源装备对“双碳”目标实现的现实价值。

青年学子聚焦乡村发展痛点,从能源和教育等多方面发力,用实际行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新能源学院“毛南苗韵”实践队赴贵州省平塘县开展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前四天在毛南族非遗工坊学习刺绣、蜡染、织布及挂饰制作,深入体验毛南布艺的蓝白韵味与匠心精神;后三天深入苗族村寨,研习苗绣、编织腰带和发绳技艺,并身着苗族盛装感受“穿在身上的史书”的文化内涵。实践期间,学生们与传承人深度交流,洞察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路径,并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通过短视频拍摄、文创设计、校园推广等方式助力非遗传播。本次实践不仅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展现了当代青年以专业之力守护文化根脉、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的责任与担当。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薪火宁聚”实践团深入银川市能源电力企业走访调研,实践团走进闽宁新貌展示中心,依次参观了“西海固记忆”“协作之路”“脱贫历程”“时代新篇”五大主题篇章,系统了解了西海固地区从“苦瘠甲天下”到“金沙滩”的沧桑巨变。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声漫任河,电启乡音”实践团深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以“青振乡建”为使命,通过文化传承、科普宣传、产业调研等多维实践,为这座秦巴山区的茶乡注入青春动能。在富硒茶陶博物馆,实践团穿越千年时光,探寻茶陶共生的奥秘;在紫阳广场,实践团开展了三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盛宴”:语言赋能、安全护航、反诈攻坚,多位居民主动加入“安全宣传志愿者”行列,计划在邻里间开展“传帮带”;队员与团县委书记徐思琦围绕民歌传承、普通话推广、用电安全等具体内容展开二次会议,徐思琦结合县域实际,为实践团量身定制了“非遗保护+民生服务”的双轨方案,并协调多部门联动配合,筑牢了校地合作的根基。

图片101

青年学子深入生态保护一线,用专业知识守护绿水青山。经济与管理学院绿益乡兴实践团在民勤的沙与绿之间,写下属于青春的实践注脚。团队实地学习到国栋志愿者生态林91%的成活率背后的节水密码;认识到在四方墩基地22.94平方公里的林地里,草方格沙障如金色网格锁住流沙。队员跟着护林员记录树木生长数据,听他们讲“一棵梭梭要喝多少水”“如何与沙暴抢时间”,懂得了“成活率超85%”的数字里,藏着多少晨昏的守护;听老师讲"沙漠生物多样性”,才知沙蜥、老鹰的回归,是比任何奖牌都珍贵的生态答卷。

学校党委副书记孙传新说:“学校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行走的大思政课’重要载体,此次暑期实践让学子们在红色沃土中铸魂、在专业实践中强能、在服务社会中担当,既解锁了青春成长的奋斗密码,更厚植了‘能源报国’的家国情怀,激励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未来学校也将持续引导华电学子以所学服务战略、扎根一线,让青春之花为祖国绽放。”

原文链接:华北电力大学:在社会实践中解锁青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