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中国能源新闻网】500+项科技奖励“校企联合”华电“出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统筹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战略方针。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打造“校企联合”新范式,请专家、推人才,以构建科研平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措施为支撑,积极关注科研领域人才培养,持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贡献力量。

汇聚专家、共育人才

打造“校企联合”新范式

“学校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大力推进‘一企一策一平台’差异化合作新范式,面向企业重大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以‘平台+任务’的形式推进实质性合作。”华北电力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学辉说。

记者了解到,华北电力大学通过邀请领域专家授课、搭建实习实践和就业的平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科研人才的交流互动。例如,在与国家电网的合作中,学校柔性引进280余名国家电网专家担任研究生外聘导师,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走进育人一线。近五年,学校每年约1500名毕业生入职国家电网,有力支撑了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成为能源电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据介绍,华北电力大学在能源领域与国家电网、华能集团、三峡集团等央企开展了深度合作。其中,与三峡集团共建“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并应用我国首套风光储场站智慧联合调控运维系统,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三峡乌兰察布绿色电站示范项目,并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重大技术装备清单,是科技创新直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的典范。

此外,华北电力大学与中国大唐、国家电投、哈电集团、中煤集团、中国电气装备、内蒙古电力集团等多家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等能源电力热点焦点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有组织科研,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聚焦“双碳”、破解难题

构建成果转化闭环

为紧扣“双碳”战略与能源电力行业升级需求,华北电力大学构建起覆盖电力系统全产业链的横向合作体系,每年签订科研合同1200余项,在储能、氢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方向重点布局。此外,还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30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50余项。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强调,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电网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通过将风力发电与电解水制氢相结合,在电网低谷时段利用富余风电制氢,在高峰时段将氢气用于发电、调峰,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电网的灵活调节,探索出风光制氢与电网调峰的协同机制,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了新路径。

据介绍,解决行业关键技术瓶颈、突破行业“卡脖子”难题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在学校与国家电网的合作中,双方共建了国产电力系统全数字仿真平台(ADPSS)部署于学校实验室,为师生开展复杂电网场景模拟提供了实验条件,在能源互联网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以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打破技术垄断。这些成果直接应用于我国特高压换流变、换流阀的自主研制,支撑了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如今,我国自主生产的特高压换流变压器、换流阀已出口至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家,占据全球特高压市场的重要份额。

平台筑基、实力扩容

为科研提供“硬核”支撑

据介绍,目前,华北电力大学的主流学科已实现省部级科研平台全覆盖,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开放型的科研创新体系。2024年度,学校科研经费总额达14.26亿元,是2017年的2.3倍,经费规模实现重要跨越。

“自上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建设。”吴学辉说。自该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至今,华北电力大学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9个,涵盖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多种类型。其中,北京实验室与燕赵实验室均为学校首次获批。

长期以来,华北电力大学不断取得原创性、引领性突破,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行业重要科技奖励5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省部级一等奖(特等奖)61项,实现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一批标志性成果在电气与自动化控制、智能电网与信息通信技术、能源动力工程、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部分已成功应用于国家电网特高压输电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

“过去几年,学校科研在平台、成果、项目等多领域实现突破,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强化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以更优成果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持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贡献坚实的‘华电力量’。”吴学辉说道。

原文链接:500+项科技奖励“校企联合”华电“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