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中国能源网】华北电力大学打造能源电力人才“输送链”

当前,能源电力行业正处于结构性转型与科技跃升的关键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双碳”目标落地,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教育体系如何与产业需求精准衔接,成为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行业特色高校,华北电力大学近年来将产教融合摆在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持续深化校企校地联合培养机制,打通“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衔接通道。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先后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华电、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多层次育人平台,形成了“平台+任务”的协同创新格局。

如今,华北电力大学构建起以协同育人、科教融汇、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产教融合体系,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推产业升级。这些探索不仅为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工程人才,也为能源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推广的样本。

协同育人打通“人才链”与“产业链”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协同,让课堂与现场同频,让人才成长与产业需求同向。”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邓艳明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依托由国家电网等12家特大型央企及中电联组成的理事会,构建了全链条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今年,学校首次与国家电网开展特高压直流定向就业本科生招生,与南方电网合作设立南网创新班,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教学,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与中广核、中核、华能等央企合作开展“订单+联合”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该模式入选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淑莉介绍,学校深入推进了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注重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开设《能源经济》等66门校企联合课程,邀请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企业总工程师、技术专家进校授课,占课程学时一半以上。通过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把真实问题引入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科研中感知产业前沿。学校2022年入选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专项,2024年入选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初步形成了企业全面参与、学校全力培养、校企师生四方全程紧密联动,具有“华电”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不仅在人才培养层面,校企合作也延伸至师资共建与项目共育。《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学校柔性引进280余名国家电网专家担任外聘导师,3名国网专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校企联聘学者项目。

得益于协同机制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成效显著。近五年,华电每年约1500名毕业生入职国家电网,成为支撑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来源。

科教融汇推动创新协同

产教融合不仅是育人模式的变革,更是科研体系的重塑。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将科研任务与企业需求深度耦合,把科研平台建设成产业“共创实验室”,形成“科研出题在企业、研究答题在高校、成果应用在现场”的新模式。

“我们提出‘平台+任务’的合作机制,就是要让科研目标对接产业痛点。”华北电力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孔艳强介绍,学校与国家电网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与南方电网共建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与中国华电共建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与三峡集团共建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高能级平台,均以企业真实场景为任务导向。

通过这种方式,校企双方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上实现了三位一体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工程项目相继落地。以三峡乌兰察布基地为例,华北电力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风光储场站智慧联合调控运维系统,实现了风、光、储一体化集控管理。据测算,项目投运后年发电量约6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20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20万吨。

据了解,该系统通过“智慧控制”与“智能运维”的双轮驱动,实现了电站“全面可观、精确可测、高度可控”的高水平运行状态,为大型新能源基地的运维提供了精准决策支持。

在传统能源领域,华北电力大学同样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孔艳强介绍,围绕燃煤发电高效清洁利用开展系统研究,研制的基于能量复叠利用原理的新型燃煤二氧化碳发电系统,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已在西安热工研究院工程化应用。

如今,华北电力大学已建成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百项。多项技术成果在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等领域形成了应用示范,推动华北电力大学成为能源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深度融入“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能源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服务行业提出更高要求。华北电力大学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人才链和创新链支撑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构建“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支撑体系。

华北电力大学学科建设处副处长赵凡表示:“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推进学科专业拓新,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构建‘双碳’引领、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能源电力学科体系。”

数据显示,八年来,学校自设交叉学科博士点由1个增长至8个,实现跨越发展;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5个增至10个,实现数量翻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新增4个,实现能源电力领域博士点全覆盖,形成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博士培养格局。

华北电力大学还构建了多元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邓艳明介绍,除新能源学院设立新能源创新实验班外,学校还依托电气学院开设电气工程本硕博贯通班,提出战略引领、企业命题的任务制选题模式,实施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开展能源电力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依托能动学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创办吴仲华学院,汇聚高校基础研究优势与科研院所学术和工程实践资源,构建“双主体、双导师、双资源”的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能源电力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依托控计学院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实验班,以百度、华为等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强化产教融合,通过“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拓宽全球视野,实现大电力领域人工智能人才的特色化贯通培养。

从育人到科研,从实验室到产业链,高校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正在从“人才输出者”转向“创新共建者”。

原文链接:华北电力大学打造能源电力人才“输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