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中国能源新闻网】华北电力大学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近年来,高校内部的科创成果却面临着“高产出、低转化”及校企沟通不畅等现实困境。如何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更好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尚待破题。

2010年,在以能源电力专业为办学特色的华北电力大学内部,一处名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校直属部门应运而生,被视为华北电力大学“破题”的重要抓手。

“中心创建的主要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以华北电力大学品牌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政产学研金服用’技术转移转化全生态链,面向国家能源经济主战场,提高服务国家需求能力。”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王宏盛表示。

“开公司”或“卖专利”?

据了解,中心的业务范围具体包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项目开发实施、项目规划咨询、科技金融服务、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转化生态建设、知识产权和专利管理七方面内容,其最终目的是助力校内的科技成果可以更好地在行业内实现应用。

至于具体的转化路径,王宏盛介绍称,目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主要包括成果所有人自主转化、企业需求定制转化、中心服务转化等。其中,成果所有人自主转化中又分为转让、许可和作价入股两种模式,目前这两种模式已成为校内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在中心的助力下,该校内部已有众多科研成果走出了实验室,在行业内实现了应用。来自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教授曾德良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2020年,凭借自己手中的科研成果,在中心的助力下,曾德良注册成立了北京华电威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威思”),即上述提及的作价入股模式,自己也成了华电威思的董事长。

回忆起成果转化的经历,曾德良表示:“我们拿出专利软件制作权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价入股,学校则从持自有股份的同时,允许团队成员持有技术股,整个的过程都是符合相关规定的。”曾德良介绍说。

如今,华电威思已在火电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领域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名堂。

与曾德良不同的是,来自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刘宗德则是选择了将专利授权的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落地产业化。

刘宗德认为,管理一支科研团队和经营一家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后,刘宗德选择采取转让、许可的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

“在授权时可通过明确授权时间、授权区域、授权范围等规范与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研发能力相对不足问题,同时可以发挥企业在经营与市场方面的优势,老师则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于项目研发。”刘宗德表示。

上述提及的两个案例也成为近年来中心帮助在校老师实现成果转化的缩影。而这也成为中心的主要任务的具体体现。

王宏盛表示,中心的任务首先是面向学校,以科研成果快速转为生产力为使命,做到创新驱动产业、产业反哺科技,加快科研成果的经济潜能有效释放;其次,中心面向行业,以华北电力大学及电力行业专业、科研成果为基本抓手,深度挖掘企业需求,参与电力企业技术革新活动,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行业成熟度,构建电力技术应用圈;第三,中心面向地方,将资源与管理成熟度高、行业延展性好的区域进行匹配,全面致力于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当然,对于转化路径是“开公司”还是“卖专利”,在王宏盛看来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每位老师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我们也需要根据老师在科研以及成果转化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也是我认为成果转化中心比较理想的状态。”王宏盛表示。

“短平快”或“十年磨一剑”?

不过,成果转化的过程也并非坦途。

“目前面对资本市场的经验还相对较少,高校的老师多大还是聚焦于科技创新本身。所以说在目前来看短期做大其实还是相对困难。在之后的经营过程中,也要考虑进一步引入管理、经营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曾德良表示。

王宏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通过产业化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如何使资本和科学研究更有序地结合,防止资本的过度介入,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帮助老师寻找合适的资本及合作伙伴,并在把控风险、组织服务以及流程体系的构建方面提供帮助。

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与高校老师的合作注定就不是一场“短平快”的旅程。对于这一问题,北京科锐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锐特”)董事长兼总裁徐志凌更具发言权。

徐志凌所在的科锐特也是华北电力大学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落地的一家企业。“可能很多人认为技术就是产品,或者认为拥有技术就可以马上获利,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所以也就导致很多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和推广。”徐志凌表示。

在徐志凌看来,从技术到最终产品还要经历多个过程,包括从产品到量产、到应用与推广、再到终端运营等等。“所以在从技术到产品的过程中,企业也应根据技术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配备专业的团队,以保证可以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顺利过渡。”

另外,徐志凌还特别提到了心态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实现从技术到成果的转化,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切忌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不过,可能正如徐志凌所言,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耐得住寂寞,在“快餐文化”充斥的当下,又有多少人愿意给科技成果发展的时间呢?这或许也是王宏盛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之一。

对此,王宏盛表示,社会资本肯定希望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带动社会价值的同时尽可能获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价值认同方面,从研发中走来的教师团队与社会资本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从更高层次进行整合和组织协调。”

王宏盛明确:“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要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当然,高校老师聚焦的成果转移转化,最终目标是要落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也是高校最核心的工作。”

原文链接:华北电力大学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