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光明日报】大学工程新专利如何为制造业升级“添把火”

res1407_attpic_brief (2).jpg

华北电力大学电介质空间电场/电荷特性研究团队学生在开展实验。种一川摄/光明图片


  6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从联合攻关、样机试制到规模化生产,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经理李婷始终对这次成果转化充满信心。

  “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大型、复杂曲面零部件高效高品质制造,离不开大功率激光加工装备与技术。我国汽车产销量居世界前列,但核心技术、高端装备长期被国外垄断,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华中科技大学研发团队经过十多年技术攻关,在汽车复杂构件的大功率激光三维切焊系列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成果。华工激光知识产权团队通过积极策划、沟通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认可的成果转化方案落地实施。”李婷表示,项目的成功转化,使得激光加工高端装备自主生产成为现实,也扩大了企业影响力,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这是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为经济发展积累新动能新活力的典型代表。高校传统工程专业成果转化,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创设更优外部环境、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让大学工程试验场里的新专利真正为制造业升级“添把火”?

模式选择,如何缩短周期降低风险

  “启动……停!”在北京地铁八通线,利用深夜停运时间,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杨中平、林飞一边指挥、一边紧盯仪器表盘,正忙着与团队进行测试。

  “轨道交通系统能耗过程解耦与能效提升关键技术”,这一稍显拗口的名词,凝结着杨中平团队的多年心血。“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既有线改造,也可以用于新线投产,总体节能可达12%,”他介绍,“同时还优化了多项地铁运行性能,如降低列车与轨道摩擦,降低温升,减少列车运行时的粉尘污染;减小供电网压波动,提升自动驾驶时的停车精度。八通线提升运能、追加发车后,对旧的变电站功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运用这项技术则可以通过峰值功率补偿,有效‘削峰填谷’;万一牵引供电停电,这一技术还能消除列车被困隧道的安全隐患。”

  然而,这项“学校企业都看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却经历了一番“小波折”。

  杨中平透露,基于校企长期合作的信任,学校团队和地铁公司起初拟以技术入股形式,共同成立联合公司以促进成果转化。但是,国资企业出资金,涉及国有资产相关法律法规问题,部分法规政策不明晰而产生的“可能风险”,让转化一度停滞。

  股权、法规、产品投入,一份份可行性报告只能被尘封。时间不等人,杨中平团队只得另谋新路——依据学校允许团队现金出资成立企业开展成果转化的政策,成立北交本有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团队自筹资金”模式,使公司有了启动资金。“如果做好了,将来相关主体可以整体收购。”他表示。

  “除这种转化方式外,还有两个办法:一是和投资人、民营企业联合成立公司;二是采取直接技术转让或许可模式,这种模式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更为常见。前者适用于链条长、周期长、投资大的项目,高校科研人员一般看重其未来前景和估值,前期企业现金压力不大;后者更倾向于一次性转让,采取转让费形式使资金一步到位。”北京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王欣介绍,从科技成果转化案例的实际情况看,模式一涉及金额大而相关项目少,模式二则涉及金额小但项目数量多。

  王欣透露,目前从法规制度来讲,风险管理已较为完善,但部分环节落实所需时间周期较长,会给转化造成一些困扰。“从‍‍国家法律法规、各部门规章制度来看,国资管理问题‍‍已基本理顺,但在一些具体环节、个别阶段,‍‍转化还会受一定约束。如教育部规定学校股份原则上5年要退出,但转化公司发展到第5年时,可能正处于业务上升期,并不是股权退出的最佳时期,而回购高校股权也会给转化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

中试熟化,“降本增效”怎样达成

  确定转化模式只是第一步,从实验室成果到生产线,技术上的磨合、熟化才是关键。

  李婷介绍,协议达成后,学校与公司会发挥各自专长推动成果转化。公司为学校提供了工艺、设计、制造、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方案设计与生产设备,学校为公司提供了光、机、电、计算机、测控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指导和数值模拟,双方合力,最终能够在工艺机理、控制技术、功能部件、结构装置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

  “在攻克了三维复杂薄壁构件激光焊接技术中气孔缺陷、薄壁热变形等难题后,公司开始着手提高工艺的稳定性、精准度和可控性,并且搭建了用于高端激光切割与焊接工艺研发的装备平台,启动了样机试制工作。经过不断打磨和调试,公司具备了大功率激光焊接与成形工艺、激光焊接过程智能检测与控制的能力,实现了面向高强钢和铝合金等材料轻量化车身的大功率激光焊接生产线,以及高速五轴激光切割装备的批量生产。”李婷说。

  “为什么那么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最根本的还是成熟度问题。”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李斌表示,如果参照国际通行的1至9级就绪度标准,直接可以产业化的成果应达到8至9级,而大多数工程科技成果在初始阶段只有1至3级,“即使是优秀的工科院校,通常也只有4至5级。

原文链接:大学工程新专利如何为制造业升级“添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