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京华
国庆期间,白天的北京,人与人之间失了间隙,挤在大街小巷里,汇成一条奔腾的河。而凌晨的北京,水流褪去,只剩下风在空荡的街道上静静吹拂。
凌晨四点的丰台站,将我吐纳到一个尚未苏醒的北京。怀着少年心气,我跨上单车,决心用车轮丈量这最后一段通往天安门的里程。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只有轮胎摩擦地面的沙沙声作伴,偶有载着城市生计的货车与外卖车擦肩而过。凉风透彻地吹在身上,仿佛能涤尽所有沉虑。在这无边的寂静里,我奋力蹬车,感觉自己像一只夜行的飞鸟,胸膛里充盈着难以言状的自由。那一个半小时,是我与北京之间无人打扰的秘密。
这份秘密终结于天安门广场的无边人潮。夜的清冷被沸腾的人声蒸发,目之所及皆是攒动的人影。我被这洪流裹挟着向前,直到抬头,天空尚暗,但灯光如历史的追光,精准地打在城楼上。那门是深红色的,沉静如一块冷却的巨铁;琉璃金瓦在光里闪烁,为这份庄重平添了几分不容置疑的恢弘。在人与人的缝隙间,我与她凝视,一瞬间仿佛万籁俱寂。
升旗仪式后,我再次跨上单车奔向天坛。在穿行中,北京不再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拂过耳畔的风,是流动的风景,是触手可及的温度。
祈年殿的蓝,是一种沉静的蓝。那蓝色如此深沉,让所有的赞美都显得肤浅。听着周围各种语言交织,看着不同肤色的面孔仰望着同一片苍穹,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多么希望这些远方的客人,也能如我一般,听懂这片土地深沉的心跳。
景山之上,万春亭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我终于看清那片连绵的金色,故宫那么大,大到我的手机屏幕都装不下她的壮阔。阴天的灰云像一匹巨幅的旧绸缎,覆盖在这片辉煌之上,莫名的伤感不由袭来:鸦片战争国门被轰开的那天,天空是否也如此阴郁,如同一个时代沉默的眼泪?但这种情绪旋即被更强大的情感覆盖:幸而我身在今日之中国,能站在这里平静地回望过去,并确信她拥有光明的未来。
北海公园留给我的,是一种凉爽的惬意。风拂柳梢,野鸭凫水,有路人笑称那是“北京烤鸭在洗澡”。直到雨点落下,起初温柔,随即滂沱。更糟的是,手机电量告急。我拖着生疼的双脚,在雨幕中寻觅许久,终于遇见一家小店的老板容我充电避雨。我心怀感激地点了碗面,算是投桃报李。
雨越下越大,颐和园和圆明园的行程终被雨水阻隔。踏上归途的列车,雨水冲刷着思绪:这一天,我走了三万多步,疲惫刻进每一寸肌肉,但心里却是满满的幸福。
在共和国的生日这天,我独自翻开了人生的新一页。用脚步与车轮,测量了一座城的两种体温:一种是凌晨时分,那清冷而自由的少年意气;另一种,是融入人海后,所感受到的一个古老民族滚烫而有力的脉搏。
它们共同在我心中跳动,直至今日,仍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