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故事
华电故事

廿年校报情

电脑桌面上的文件已占据屏幕的半壁江山,新的工作任务接踵而至,下班关机前整理文件,独坐片刻,隐约记得手机曾寂寞的响过,才发现是恩师的约稿信息,收起一天的琐碎,思绪不由自主飘回二十年前。

彼时,我在华电读大二,经过大一的洗礼和沉淀,初入大学的喜悦逐渐淡去,上课、自习、宿舍,沿着简单的轨迹单调循环,习惯但不甘于现状,喜欢文字、加入校报团队顺理成章,课余写写文章,何等惬意!现在想来,这是求学期间最好的附加馈赠,没有之一。

下笔成章、行文有路。文字的唯美、团队的纯粹,是多数校友记忆中记者团的真实写照。大家心中有梦想、年轻有活力,有想法就去实践,有思路就去落笔,跳伞塔下的一则短讯,二校门前一次散步,课业之余的一次踏青,或是学生口口相传的流行话题,都有可能在校报人手中变成散文、诗歌,反复书写着那难忘的年华、不散场的青春和这所电力高等学府。毕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路过公司的传达室,总有值班大爷叫住我,“有你的校报!”学校和公司之间,虽然相隔不过二百公里,却少有机会回去看看,校报的到来,弥补了我工作之初初来乍到陌生城市的时间空白,仔细品读着每一个版块,关注着学校的一草一木,回忆当初每一次征稿、每一年的招新、每一期的定版、每一场发行,想起这些,心满意足带动嘴角上扬。更给我力量的,是校报给了我们记者团学生各类场合的实践机会,校庆、科研、专访,种种文字的撰写,是一种输出,但更多的是一次次输入,为我们在而今工作的各种场景,游刃有余,不怵笔头。

良师益友、终生难忘。大学四年,短短一千来天,却让多少人一生回味,究其原因,多为遇到良师益友而欣喜,这份特别的缘分,可遇不可求。先说良师,为师者颇具仁心、孜孜不倦。初为学生记者,写出来的文字常不尽如人意,记者团的学长、编辑部的老师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一次次的交流中,受益匪浅;有时候看着校报上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甚是眼熟,却又有很多陌生之处,或是瘦身力度太大,或是标题与投稿时大相径庭,但仔细读来,却感到修改之人内功深厚、视角独到。直至后来,自己也成为编辑一员,为版面量体裁衣,才理解其中缘由;再到后来,才读懂仇老师的大风车版面,王老师的唯美散文,陈老师的诗词歌赋,满满的干货,皆成经典回忆。再说益友,为友者相互扶持、行稳致远。校报记者团这一独特组织,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遥想当年做校报发行,小组成员按时从各自专业、各自系别奔来,流程熟悉、分工明确,有的叠报纸、有的糊信封,周日一下午的时间,大家将报纸分装在挂号信封内,贴好地址和邮编,整整齐齐堆放在当年的301房间,等待邮差来取;每期发行大约是1600份,现在想来,那场面仍是一种震撼,堆积如山的白色信封!他们是华电与全国1600家电力相关企业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华电与全国各地校友血脉相连的见证。大家在一起采访、写稿、刊登、发行,积累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直至毕业多年,还联系不断;那时,干活的过程中溢满欢声笑语,全然不顾满手的油墨,想必大家都是真正喜欢墨香的。在纸媒远离大家视线的今天,双手触及报纸,亦是一种奢望;每每见到一份报纸,对校报的回忆便油然而生,这份感情,深深烙印在心底,穿越二十余载的时空阻隔,依然能唤醒当年的记忆,弥足珍贵。

廿年校报情,发端于我在一二校区之间往复穿梭的时光里,像一束光,照亮了过去,亦照亮未来,在我前行的方向上一路照向远方,伴我走出华电、走向大好河山、走向世界,历久弥新,回味无穷。这份只有华电人、校报人才能感受的情怀,让我始终相信梦想的力量,相信心静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一路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