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文字总能给近乎麻木的我一记当头棒喝。
十七岁,十八岁,十九岁,我似乎生活的越来越不能心安理得了。觉得自己,闲暇的日子近乎苟活,繁忙的日子又像被恶魔逼迫。
这种感觉就像,日日梦魇,摆脱不去。这次选题定下来以后,我开始意识到了我的梦魇究竟是什么。是无休止地被我自己和现实纵容的逃避。
上一次认真地思考“逃避”是很久以前了。我向来不爱面对难题,也不爱当着众人的面去解题,仅仅是因为害怕被否认。那是初中二年级,那年晴天众多,那天是其中之一。教室里,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随后便开始逐一叫同学来解答,碰巧的是被叫起的一半同学,无论学习好坏,都没能给出答案。老师很失望,放下话来:“今天没人解得来这道题的话,这堂课我们不上了,全班起立罚站!”就这样,我看着草稿纸上已经完成的那道题的答案,但又怕自己的解题并不正确,心里充满纠结不安的,和全班一起起立,站了一节课。
下课以后,在阳光充足的过道里,我小声告诉我的同桌,“那道题,其实我会做。”我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么生气,窄窄的过道里充满她膨胀的情绪,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她的声音:“既然你会,你为什么不站出来!你一直就是这样,因为自己不想面对错误的风险,就躲起来,再也不为别人考虑!你分明知道,只要你站出来,老师就不会生气,全班就不用继续罚站!可是你又得到了什么好处呢,只是一边和我们一起受罚,一边感觉愧疚!”那天的阳光真刺眼啊,把人心照得通透。
那天我委屈地哭了一通后,开始认真地想我擅长逃避的性格究竟给我带来过什么好处。
很多年过去了,如今突然再想起来,除了觉得她那时候太情绪化和喜欢小题大做之外,依然觉得这场微不足道的争吵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不管当年那件事情多么不值一提,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开始下意识地让自己站在安全区以外,去听自己的错误,去面对自己所畏惧的东西。
但是离开她太久之后,懈怠让我逐渐又变回了那个只愿意缩在狭小的角落里的影子人——可有可无、擅长消失,甚至比从前更加怕面对糟糕的结局,躲在锦鲤和尽力的保护罩里终日自我安慰。
长大不一定会让一切变得更好。被放任不管的事情根本不会有“最坏”,事物如果已经变糟,就一定会有更糟糕的下一刻。但是只要站出来面对它,一切总会有转机,总会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