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故事
契机
发布时间:2018-10-16
供稿单位 :校报记者团
作者:徐凡清
去年这个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最后去了华电呢?”我的回答一定是:“可能因为这是我父亲期望中的学校吧。”
一番秋冬春夏,又是秋实。仍然要回答那个问题的话,“契机”也许是个不错的答案。我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属于华电的孩子,但是往往“不契合”才能写出故事。
我与华电的关系,有点像青春期少年和父母的样子。我像个有些脾气的孩子,无声抵抗,无奈顺从,最后明理皈依。是的,起初是无声抵抗,其实也没什么奇怪之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的理想国,而现实不是时时如意。而华电像个朴实宽容的家长,也不多说什么,只是拿出他所拥有的最好最真实的来包容我。渐渐的,时间劝退了浮躁,真实动容了少年。
我最初读的是他的踏实与权衡。有那么几次,认真地想过大家茶余饭后常谈的华电的朴实。的确,她像个只穿素衣的学者,少了一些金碧和华美,但她铭记了自己的身份是一名学者,并为这个沉甸甸的身份反复权衡,放弃了许多无谓的空虚。她做了一名节省吃穿用度,却为孩子们求来倾世藏书的父亲;做了一名弃了脂粉金钗,携子遍寻名师的母亲。把心血倾注在了知识和研究设备上的华电,只盼天下桃李回归时,都能明了她当日的付出与苦心。
后来,待我渐渐稳定,她又把我带到优秀的兄姊面前,告知我任何一个人都是多面的,每一个梦想与现实都是可以兼顾的。用距离,她告诉我如何珍重父母的爱;用巧遇,她告诉我怎样抓紧生命中重要的瞬间。
接受自己,面对现实。永远不放弃白月光与理想国。用知识和努力来给自己踏实感和安全感。珍惜父母,以及他们的梦想。做一个更真实且朴实的人。这些都是,在一个契机下的获得,与在华电包容下的成长。
大概,大学之所以为大,是因为其不止于学。而我的华电,正是这样的大学,也是一位大学者。
谨祝,甲子华诞,再续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