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杂谈
(一)
文字的力量
在我大约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妈妈争辩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妈妈本身很严厉,再加上那次她大动肝火,随时可能“胖揍”我一顿,就连爸爸劝她都于事无补。当时的我渺小无力,拥有的最厉害的武器也不过就是大声哭闹。可是连这个都不管用。
走投无路之下,我急中生智,学着电视里的情节写了一封道歉信给她。四五岁的我会写的字不多,几乎全篇都是拼音,幼稚的笔触所及之处也大多词不达意。我大半夜蹑手蹑脚地摸到父母的房间,郑重而忐忑地把信放在妈妈的枕边,小小的心脏扑通扑通要跳出胸腔似的。
意料之外,她竟然因为那封信原谅了我。也许现在看来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当时的我绝对意想不到。我年纪太小,父母于我是绝对的权威,有时调皮,也仅仅是用哭闹表达不满,然后接受惩罚,如此往复而已。他们满足我的愿望但不是所有,包容我的情绪却很有度。而我总是沉浸在探索这些“边界”的游戏里乐此不疲,每次过程都大致相同,就像文章的起承转合。
同样这样的“小小叛逆小小斗争”总是很激烈的,以我的蛮不讲理为开头。过程中争吵甚至是体罚,最终以我的“痛改前非”为结束。很有点“胜者王,败者寇”的意思。用妈妈的话来讲:孩子太小理解不了大人的苦衷,但能记住痛。
在那么多次“斗争”中,她忽略了我虽然小但已经形成的意识。多亏了那封信,那些文字,它们虽然零散而幼稚,却代表了我的思想,这是比声嘶力竭的哭喊有力得多的武器。
文字冷静而准确,是一就是一,它没有那些隐藏的情绪,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因素。同时也因为它直接坦诚,文字风格多变而传神,所以它冷酷威严却也性感撩人。这是现在的我感受到的文字的魅力。而在当时,我并没有这么多的体悟,但是文字的魅力也足够震撼到我。至少那让妈妈第一次那么准确地了解我的想法。
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在很多时候,文字比语言要更有力量。
(二)
读书苦乐
都说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分,其实人与书的相遇也是如此。有些书可能你身边每天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读,但是你心里却从来没有因为它泛起过一点波澜,或是有一点读它的欲望;而有些书,在听到它看到它的那一瞬间,就好像被什么击中了一样,非读不可,于是你翻开坚硬的书皮,追随着作者的步伐,一步步陷入到它柔软的内容里。
我念高中的时候,《看见》这本书和柴静非常火。但那时,我几乎是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去思考课本之外的新闻究竟有何意义,记者们走南跑北、风尘仆仆是为何物,所以这本书连同柴静一起只是像风一般,从我的耳旁掠过,消失无踪了。
直到前一阵子,一个很偶然的原因,我再次接触到《看见》,只扫了一眼目录,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此时,我在校报记者团担任校园记者已经第二个年头了。一年半里,我去过大大小小各种校园活动的现场采集新闻、也和优秀的老师学子面对面探讨过一些问题,不自觉地对身边的现象有了一些观察和思考。此时的我,翻开《看见》这本书,即使是只言片语,其中夹杂的温和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也足以令我动容。
所以在我看来,读书,不必急,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以某种心情去翻开某一本书,都需要缘分。如果你肯给自己随时去接触书籍的机会,总有一天,你会遇上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书。遇上的一瞬间是惊喜,后来就慢慢变成溪流一般缓缓流出并且长久不灭的快乐。
世界上的事情都有两面,我喜欢读书,却不敢说读书只给人带来快乐,有时候,读书是令人痛苦的。
在我不曾叩开书籍这扇大门之前,我是一个内心迟钝的孩子,对四周形形色色的事物察觉缓慢,有时甚至像盲人一样无法体会某种感觉。读书使人的心思变得敏感,使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知能力像触角一样不断地分支、蔓延,向越来越多的角落扩张。当我渐渐走出不识人事的年纪,接触到一些阴暗面的时候,我常常因难以理解和无法接受而失落,心里会很压抑,读书使我对这些事情嗅觉灵敏,也就扩大了我的这一份痛苦。那些时候,我是厌烦读书的。
但它总在许多时候默默给予我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当我看的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有一瞬间,心里那张密密麻麻的感知网络轰然崩塌了,化成一片广袤无垠的碧海柔波,那些所有过不去的坎,忽然变成平坦的小路。然后我慢慢理解了很多事情,我知道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所以我不再按自己的标准给别人设定一个预期值,当实际与想象不符时就埋怨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能像我一样简单的运转呢?而是更多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于是我学会了宽容和理解,这其中虽然有很多痛苦,但是这份宽容能够和理解使我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