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故事
华电故事

从这里开始 从这里出发

不久前收到陈老师关于校报第800期的征稿,想让大家在这个喜庆的时刻写点什么。一时间,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与校报记者团初识的日子,心里百感交集。

还记得是2004年的夏天,我拖着大大的行李箱走进二校区,随行的父亲——一位从业近二十年的老记者,敏锐地发现了位于学七舍楼下的记者团招新处,经过观察、采访、倾听、思索,然后秉持着客观而公正的态度帮我报了名,全然不顾我还没来得及去动力系报到呢。至此,一颗“不务正业”的种子就在我心里种下了。

在随后的大学时光里,我便与校报结了缘,在那个没有微信、微博、短视频的时代,校报成了我最喜欢的社交平台,记者团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圈,采编、写稿、排版、发行,忙得不亦乐乎。通过校报这个平台,我作为记录者,见证了学校已近乎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首轮本科教学评估,教学成果硕果盈枝;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落户母校,不断实现跨越发展;见证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屡屡获奖,学术水平更上台阶。通过校报这个平台,我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许多杰出的校友,听到了许多奋斗故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在班里同学整天围着汽机锅炉发电机转的时候,我却整天跟在小亚学长和匆匆学长后面,学写新闻通讯和专题评论,乐此不疲地在电脑上码字,还偷师仇老师的书法和陈老师的诗词,只可惜天资愚钝,一知半解也没学会。经常往校报编辑部跑,和校报的老师们混得很熟,自己院系的老师却没认识几个。有一次接到采访任务,采访对象是我们系的一位老师。采访也很成功,老师也很热情,送我的时候说欢迎多到动力系来,搞得我哭笑不得,因为我这学期正在上他的锅炉课。班级同学也经常怀疑我是不是要转专业,但寻思着学校也没有新闻专业呀。

得益于华电严谨的学风,大学期间虽“不务正业”,但也还算“不误正业”,考取了电力系的研究生,有幸成为了记者团第一位考研并成功上岸的人。还记得将记者团的接力棒交到下一任团长手中时,我在离团寄语中写道:一切从这里开始,一切从这里出发。没想到一语成真,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从事输电线路工作没多久,就又转岗做文字工作了。工作之余时常感叹,大学期间虽然把电力动力学了个遍,结果现在用的最多的却是在记者团里学的,足见记者团影响之深。

如今,每次打开新一期的华北电力大学报,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四版六栏的结构延续至今,全彩印刷比以往更漂亮。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校报就像一位老友,时刻讲述着学校里的故事,让我时刻了解母校的卓越发展,追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重温诗情画意的文艺青春。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但心时刻与母校同频共振。

还记得在2006年末,校报即将迎来第600期时,有一天我在校报编辑部帮忙筹备特刊,无意中看到武汉大学寄来的武汉大学报第1000期合订本,顿时心生敬意。在一旁的仇老师一眼看穿我的小心思,意气风发地说我们早晚也会办到1000期,甚至更多。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校报即将迎来第800期,距离仇老师心中的“小目标”越来越近了。我相信校报在1000期、2000期,甚至更多期的时候,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校报的形式会更加新颖,传播平台会更加多元,但内核和底蕴依然宛如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衷心祝愿校报越办越好,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