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打造五育融合劳动教育新范式
近期,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50余名师生走进温榆河畔中农清欢生态农场,以“最美人间四月天”劳动教育为主题开展五育融合实践活动,把思政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师生共同参与春耕播种,共同感受劳作喜悦,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深度贯通融合,深化教学相长、推进知行合一,通过“做中学、学中教”的沉浸式体验,着力搭建“师生共耕一块田、同上一堂思政课”的育人新范式,打造“五位一体”实践教育体系。
以劳树德:赓续生态使命 锤炼责任担当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此次实践活动创新设置“时间胶囊”传承活动,形成种植工作的传帮带养护链条,师生将写有树木养护要诀、生态愿景的手写信件投递至“时光邮筒”埋入泥土,一场跨越时空的责任接力就此启动。劳动是铸就品德的熔炉,更是成长的必修课。“我承诺:我将以专业守护绿水青山,用青春践行双碳使命!”活动现场师生们庄严宣誓,亲笔签署《生态责任承诺书》。环境学院团委书记焦扬与同学们分享:“让劳动育人更有质效,这既是对‘十年树木’生态规律的敬畏,更是对‘百年树人’教育使命的承诺。同学们要在汗水中感受生命,在奋斗中体验成长,在付出中领悟责任,让生态守护薪火相传。”
以劳增智:丈量土地脉搏 赋能专业成长
在西瓜种植区,农场指导专家向师生们生动讲授土壤的墒情、植物的病虫草害等相关农学知识;环境学院副院长郑茂盛现场剖析土壤通气性、微生物活性与肥力维持的内在关联。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的创新实践,让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加直观、更接地气。如何让科学实验更鲜活,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始终是环境学院科研育人的重要导向。孙振丽老师将实验室搬到农田中,将《分析化学》中抽象的电导率概念转化为可观测的实验数据;金洁老师运用便携式检测仪,让《环境地学》课程知识在田间地头焕发新生机。“用最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最实际的生产需求,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让农民明明白白用上成果,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朴素本质和真正价值所在。”博士研究生蒲启坤感叹道。
以劳强体:淬炼青春体魄 铸造奋斗精神
活动创新地将运动生物力学融入劳动教育。“深蹲时膝盖不超过脚尖,握锹要运用核心力量”,林间空地上,体育教学部段博雅老师正分解挖坑培土动作,指导师生们调整发力姿势,使树木种植和作物养护过程同时成为身体素质训练课。在苹果树苗定植环节,一人扶正树干保持垂直,另一人用“三踩一提”法回填熟土。学生党员沈锦宇抹了把额头的汗笑道:“三小时,终于领悟了《悯农》里‘粒粒皆辛苦’的分量!这让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插队时‘不撒尖’的劳动精神——躬身实践不仅锤炼意志,更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根基。”在躬身稼穑中,同学们将“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内化为青年品格,让“健康第一”的思想扎根实践,构筑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成长闭环。
以劳育美:邂逅自然诗韵 滋养心灵沃土
瓜田里,学生们正在用延时摄影记录西瓜从幼苗到果实的全过程,现代媒介技术与传统农耕文明的创新融合,使“勤俭奋斗”的劳动价值观化作可触摸的审美体验。“当我真正走进自然、欣赏自然、亲近自然,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再好的镜头也拍不出大自然灵动的美,只有亲身体验劳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份无尽的乐趣与价值。”学院团委学生会庞佳慈凝望着生机盎然的土地感叹。在树木认养区,师生们为每棵新栽苗木悬挂亲手绘制的标有固碳数据和原创诗句的生态标牌。“生态标牌就像自己养的小树发的‘朋友圈’,以前课本里的碳循环公式,现在全变成眼前这抹绿了!”参与手绘创作的兰梦竹感慨道。师生们在见证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强化责任意识,培育心理韧性,在劳动过程中体悟了劳动创造之美、生态和谐之美、科技创新之美与丰收喜悦之美。
以劳固本:传承农耕文明 厚植劳动情怀
“打坝、修渠、种树、打糍粑、磨豆花……数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与人民共同劳动的温暖记忆,彰显出人民领袖的劳动本色、为民情怀。”环科2301班李思佳以“劳动最光荣 奋斗最幸福”为题,与乘车同行的师生分享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故事,前往罗马湖的大巴车化身为移动的思政课堂。在宣讲学生动情的讲述中,同学们深刻理解了“一把铁锹培新土,一柄锄头映初心”的劳动本意,颠簸的车厢也化作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生动课堂,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
暮春的暖阳下,新翻的泥土蒸腾着希望的气息,新栽的二百余株树苗与80垄西瓜秧在罗马湖畔构成盎然春意。返程前,同学们对罗马湖周边土壤进行系统性采样封存,准备将样品带回学校,后续对耕作区开展土壤重金属、有机质含量和水土保持效能等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劳动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党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结合能源环境学科专业特点,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奏响生态文明育人的时代乐章。
初审:焦扬
复审:武昌杰
审核:蒲沿洲
责任编辑:陈昀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