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数智化时代,新技术如何更好融入学科发展?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推荐、更优化的学习路径、更灵活的学习环境,师生互动频率和指导效率都在大大提高。”在日前举行的数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高端研讨会上,不少参会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尽管应积极拥抱数智技术带来的变革创新,也应看到目前新技术在学科发展中还缺乏深度融合。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郭孝锋指出,当前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范式与实践模式的革新。为响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学校探索创建了全国首家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打造了“慧思政”智能服务平台,并获评全国数字思政精品建设项目。为了更好推进思政育人工作,学校决定成立“数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并携手河北省学校德育中心共建“智慧思政未来实验室”,旨在全力打造马克思主义数智化理论与实践的新高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策源地和高水平思政人才的聚集地。
河北省学校德育工作中心研究员刘佳表示,河北省学校德育中心与华北电力大学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共建“智慧思政未来实验室”,是双方回答时代之问、响应国家所需的重要举措,将为河北省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组织保障。
会上,郭孝锋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书记冯培共同为“数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揭牌。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党委书记李红霞和刘佳共同为“智慧思政未来实验室”揭牌。郭孝锋为受聘为“数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冯培以及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卫权颁发聘书。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保定)部长王家为受聘为“数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的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峻岭、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袁继红、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爱玲、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付安玲等颁发聘书。
冯培表示,数智化技术应落脚于课堂和思政育人载体,落脚于解决教育教学的痛点难点,高等教育者应把握“识变”和“求变”的辩证统一,在技术浪潮中锚定育人方向。
在主题报告环节,冯培提出,面对数智化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开放性思维及创新创造等核心能力,系统构建“场景重构—伦理建制—人文浸润”三位一体的价值校准体系,建立起更加公平、优质、开放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吴满意指出,要深入研判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时代特征,把握好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的复杂关系,明确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新角色定位与专业能力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数智化时代创新发展。
杨峻岭认为,数智化时代,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仍受传统认知习惯、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和数字化培训体系不完善三重制约,应通过提升教师数字意识激发内生动力,构建多维的教师数字能力评价体系,服务教育数字化战略。
赵爱玲强调,AI技术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学术诚信维护、算法黑箱解读及价值观有效引导等新问题,应通过确立“教师主导、AI助攻”的人机协同模式,通过内容再设计实现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耦合,构建有温度的智能思政。
会议由华北电力大学主办,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承办。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副院长王建红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会议的召开以及两家研究机构的成立,是学校持续推进数智技术交叉研究的崭新布局,相关教研团队将以此为新起点,以更多优质研究成果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原文链接:数智化时代,新技术如何更好融入学科发展?